武傳新聞網訊(文/見習記者 王通 圖/攝影見習記者 蔡臨風)5月10日晚18時30分, FIRST青年電影展“回歸”我校,在鳳凰演藝廳放映了本次電影展首部電影《八月》,FIRST青年電影展創(chuàng)始人宋文來到現場與我校師生交流。
張大磊編劇執(zhí)導的電影《八月》原名《曇花》,是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新演員獎獲獎影片。電影通過少年張小雷的視角,講述了九十年代呼和浩特國有制片廠家屬院里,因受到國家實施國有單位轉型而丟了鐵飯碗,張小雷父親同家屬院其他人遠走他鄉(xiāng)的故事。

影片放映后,我校電影與電視學院影視技術教研室主任鄧瑜、瞿文妍老師和尹利群老師上臺與宋文進行交流。鄧瑜說《八月》不似商業(yè)電影“給你就接受”的定位,而是能夠勾起80后們對那段生活的回憶和共鳴。瞿文妍也認為,全片從一個孩子的視角看待時代變遷,大量運用對焦讓畫面產生了朦朧感,更具有時代氣息。

在提問環(huán)節(jié),我校常務副校長宗微為畢業(yè)生們詢問宋文,“大學生畢業(yè)創(chuàng)作沒有資本,怎樣處理內心的澎湃和腦子里的想法?”宋文給出兩點建議:一是選好命題有足夠豐富的想象力;二是拍攝要緊扣命題,可以嘗試在單一空間單一場景下拍攝,既減少成本又可以培養(yǎng)轉場能力。
當問及在資金和人生閱歷都匱乏的情況下,如何拍攝一部好的短片時。宋文通過分享新晉青年導演文牧野的奮斗史為例,講述他從東北師范大學三考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,從三部短片到擔任4000萬人民幣投入的電影《印度藥神》導演的成長經歷,告訴大家拍電影沒有捷徑,要始終保持對電影的初心和無限的付出,就算沒有充足資金和豐富人生閱歷,也可以拍好短片。
同時,宋文相信在面對文藝片“叫好不叫座”的現況下,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精神生活,成為像《八月》等文藝片的真正觀眾。
本次電影展活動將在我校持續(xù)三天,5月11日和12日《我心雀躍》、《蛻繭》、《飛地》、《牲口》等十部影片將分別在鳳凰演藝廳和6511教室展映。